close

法會1.JPG  

        佛教為什麼會在印度消失,印度教為什麼成為占統治地位的宗教?

        這實際上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。可以說,佛教是被印度教吸收了。這個巨大變化有教派本身的問題,也與印度向封建社會轉變密切相關。具體說:

        第一,從佛教本身說,寺院已成為大封建主,高級僧侶腐化墮落,佛陀當年制定的教義、教規被拋到一邊,它的安貧樂道的特質已經喪失。義淨在《南海寄歸內法傳》講到寺院處理去世僧人遺物的辦法時,列舉了一個「應分」遺物與「不應分」遺物的清單。非常醒目的是,在「應分」部分中列舉有金銀、珍寶、珠玉、錢財。「不應分」遺物中列舉有田宅、村園、屋宇、邸店、奴婢、象、馬、駝、騾、驢乘等,還講到契據、酒等的處置辦法。表明有些僧侶金銀財寶一應具全,既是地主,又是奴隸主,甚至兼營商業和放債。既然佛教高級僧侶和婆羅門一樣都成了腐化墮落的上層,都遠遠脫離群眾,普通人民對他們的景仰也就失去。在人民心目中,他們和婆羅門不再有重大區別。

        第二,佛教獲得民眾的支持,主要是它具有較為平等的社會觀,它反對種性壓迫,反對婆羅門的特權地位,它沒有婆羅門教那些繁瑣而又花費巨大的祭祀儀式。然而這些方面的優勢由於印度教的出現都漸漸失去。印度教改革了原婆羅門教的教義、教規,革除了繁瑣的祭祀儀式,削弱了婆羅門以往那種過分的特權地位。虔誠派、性力派、林伽派呼籲種性平等、男女平等的宣傳又博得了民心。這樣,佛教的上述優勢便被剝奪。

        第三,大乘佛教的出現使佛教在許多方面向印度教靠攏,失去了自己的特色。表現在:代替巴利文等俗語,大乘佛教用梵文寫經講經,大大加強了婆羅門教經典語言梵文的地位,脫離了使用俗語的普通群眾;語言、文學、宗教是有密切聯繫的,既接受梵文,就不能不受印度教文學和宗教思想的滲透;大乘教義與印度教瑜珈派接近,大乘講「般若」(智慧),講「止觀」(心專注一,由之產生智慧),和瑜珈派所說通過總制,抑制心的作用從而生慧是一樣的。大乘中也出現了像瑜珈派那樣的禪師或行者,寫了許多闡述親証瑜珈諸地的著作;大乘把佛陀神化、偶像化,實際上是接受了有神論,背離了佛陀的因緣說;不僅佛陀成了神,還出現了眾多佛、眾多菩薩,形成多神崇拜;佛教本來是反對巫術、咒語,可是當它失去最初的倫理教義從而失去活力後,在教徒中咒術和荒誕的神祕主義便廣泛流行起來。密教的形成表明它已呈嚴重病態。佛教的密教化也使它與印度教的密教難以區別。這樣,佛教的鮮明特色便逐漸消失,在人們心目中它與印度教的界限越來越模糊。當印度教巧妙地宣布佛陀也是毗濕奴的化身後,就從整體上把佛教吸納進印度教,一般佛教徒也就不知不覺地變成了印度教徒。

        第四,佛教由印度教取代從更深層次上說,與印度社會封建關係的發展有密切關係。封建關係的形成相應地要求突出王權,加強社會等級制度。印度教的主神崇拜是人間王權在神學思想上的反映,有利於突出王權。印度教的種姓制度把世間等級神聖化,有利於加強社會等級制度。佛教比較起來在這兩方面都起不了印度教的作用。大乘佛教雖把佛陀神化,但終究沒有像印度教那樣宣揚神創世說的地步。佛教的四民平等主張雖然不是反對種性制的,卻是不贊成種性壓迫的,不贊成婆羅門的特權地位的。對主要由剎帝利、婆羅門構成的封建上層來說,這當然是他們不喜歡的,因為這不能適應他們用等級制度牢固控制下層群眾的需要。印度教的興起伴隨著強調種性制度,強調婆羅門、剎帝利的特權地位,這正反映了封建統治階級的要求。各國統治者都逐漸轉到印度教一邊,這是很能說明問題的。

──《印度史》,林承節著

 

James讀後感:

從佛教的本身來說,喪失安貧樂道的特質是它消失的原因

大乘佛教:「寺院已成為大封建主,高級僧侶腐化墮落,佛陀當年制定的教義、教規被拋到一邊,它的安貧樂道的特質已經喪失。」大乘為了擴充信徒,不擇手段,背離佛陀的教義,這是佛教消失的原因。請看台灣,是否寺廟越蓋越大,越蓋越豪華,佛教已成為大財團?高級僧侶出入以名貴轎車代步,佛陀原來主張的安貧樂道精神剩下幾分?

二、佛教從無神論變成多神崇拜,滲入巫術、咒語,怎能不衰敗?「大乘把佛陀神化、偶像化,實際上是接受了有神論,背離了佛陀的因緣說;不僅佛陀成了神,還出現了眾多佛、眾多菩薩,形成多神崇拜;佛教本來是反對巫術、咒語,可是當它失去最初的倫理教義從而失去活力後,在教徒中咒術和荒誕的神祕主義便廣泛流行起來。密教的形成表明它已呈嚴重病態。」印度佛教變成多神崇拜,不再反對巫術、咒語,是它衰落的原因。反觀台灣,不僅拜佛陀為神,也大拜特拜眾多佛、眾多菩薩,台灣佛教也是有神論。這樣偶像崇拜,是否背離了佛陀的因緣說?台灣佛教是否反對巫術、咒語?

三、印度教用化身說打敗了佛教當初大乘教派以大小的差別,打敗小乘教派,說我大你小,我度人多你只管自度,小乘說不過大乘,於是大乘興起。其實兩者都是自度度人,大不一定做到,小不一定只是自度。大乘勝利了以後,想不到印度教用化身說也打敗了大乘,他們說佛陀是毗濕奴的化身,這也是以大吸小,弄得大乘百口莫辯,佛教因此即被印度教吸納了。人家以其人之道還治其身。

四、總之,若從原始佛教的教義來看,即主張無神論、不偶像崇拜、排斥巫術咒語、不蓋大廟、不追求個人的享受,嚴格遵守安貧樂道的戒律等,我很懷疑台灣的佛教徒是否是真正的佛教徒。

――2010/12/11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佛教 安貧樂道
    全站熱搜

    Jam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