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Sophia在土樓.JPG  

          昨天女兒說故事比賽得到第一名,全家都非常高興,她晚上睡覺時仍然很興奮,還一直問我說得好不好,我當然誇她很棒。

  由於年紀小,小學二年級不比賽演講,而是說故事。說故事必須有角色融入,這一點跟演講不一樣,因此要表現出感情與動作。我抽空去參觀比賽,發現小孩子受大人太多的指導,一個最大的問題是動作花招太多,幾乎成了喧賓奪主之勢,「說」反而成為配角。太成熟的花招,我覺得斲傷了小孩的天真。

  其實比賽的背後是大人的較量。每個小孩的都有一群大人在指導,從選故事到什麼動作、什麼語調,都是大人操縱的。因此每個小孩的風格顯現出背後集團的審美觀。這次得冠軍最高興的是她媽,她特意維持小孩的單純,不要太雕琢,不要制式化的動作,希望女兒表現出清新感,反而出奇制勝。我發現很多家長太計較名次了,簡直將小孩當做比賽機器,似乎家長們小時無法達到的成就都要由小孩來完夢。這種壓力有點走火入魔,到底是小孩比賽或是大人比賽?比賽前我告訴女兒,我不在乎她是否進入前五名,只要過程中努力過,克服自己的缺點,就是好成績。

  過了學校這一關,接下來她必須代表學校參加台南市二年級小朋友的比賽,這是更大的挑戰。同時,前三名的得獎人也要在新生訓練時,去說故事給更小的孩子聽,等於是學校的活招牌。她媽有點不要女兒去參加比賽,願意將機會讓給第二名,因為第二名的家長非常希望有這個機會。太太更深的原因是,擔心以後的訓練過程可能污染了小孩。學校的指導老師有太多大人的做作、大人自以為是的觀點,等於提早使小孩有不自然的成熟,從這次比賽過程即可發現幾個小孩已有這種缺點。但是女兒說願意接受挑戰,我們尊重她的意願。

  女兒的老師特別自傲,她班上三個選手都得名,總共有十四名兒童參加比賽,包下第一、二名及第五名的名次,她掩不住高興。這位老師選拔選手的方式很鮮,每次比賽不是由老師指定,而是由全班小孩來選,老師也只是一票而已。規定每個人都必須參加比賽,然後投票,惟獨不准選自己。她相信小孩的判斷,一定會選出最佳的選手。當時我女兒與第二名的男生競爭激烈,最後男生勝出,女兒得第二名。但到了班際比賽,這兩人又不分勝負,裁判宣布第一、二名同分,必須以各個裁判的名次加總決定勝負。由此可見當初小孩打分數相當客觀。

  小時候我很羨慕那些敢在大眾面前侃侃而談的同學,能得到冠軍更不得了。以前都是班長代表班上去參加比賽,我從來沒有機會考驗我的能力。一直到大學畢業在大公司上班,必須對眾人上課,我才自己訓練這方面的能力。有一次,一位同事很驚訝我演講能力的進步,他曾看過我羞澀的樣子,這次脫口而出:「想不到你說得這樣好。」

        說得好?比起女兒,我簡直無能。她不足齡入學,小同班同學一歲,不僅跟得上,竟然能夠勝出,當爸爸的與有榮焉。

――黃哲真 20051216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女兒 說故事
    全站熱搜

    Jam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3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