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       魏千峰認為「馬政府『不統、不獨、不武』的兩岸政策目標在於維持現狀,以尋求發展。」這點我同意。或者說,馬英九的政策是遵照美國的外交政策而訂定的,馬哪敢依違其間,哪敢自做主張?

        但是魏千峰認為「但它實踐的過程卻是『要獨、要統、要武』,兩者看似矛盾,卻是守護台灣的不二法門。」我認為這就強馬所難了。

        要獨,軟弱的馬怎敢?

        要統,魏千峰說不出所以然。台灣是統一或被統一?

        要武,台灣有這種能力嗎?魏千峰說「實踐卻須台灣擁有足夠嚇阻防衛武力。不然,建立在敵對中國善意的和平,將非常虛幻。」什麼叫做「擁有足夠嚇阻防衛武力」?美國賣不賣武器是關鍵,不是台灣單獨能決定的。魏千峰說「捍衛台灣也可告知美日諸國及區域鄰國,台灣仍扮演著區域平衡守護者,而非棄械者。」這表示台灣要當人家的看門狗,也就是說,台灣是為人家而生存的。既然如此,看門的費用為何還要台灣人自己出,連狗食都要賣得如此之貴?

        整個癥結是,「不統、不獨、不武」是負面表列,正如施明德說的:「不男、不女」,這樣的話,台灣成什麼?只知說不,即沒有目標,台灣老是圍著「是什麼」而躊躇不進。但這問題卻必須迴避,因為一旦說出來,就是不男不女,也點出國王新衣的秘密:原來台灣不是一個主權國家。

        簡單的說,台灣不是合法性政權,僅僅是事實政權。

        在這個前提下,魏千峰這篇文章「要獨」、「擁有足夠嚇阻防衛武力」,都是一廂情願的看法。

――黃哲真 2008/10/15

 

重新解構三不政策

中時2008/10/15魏千峰

    在國慶大會中,馬總統再度宣示其兩岸關係係在「不統、不獨、不武」架構下,落實「以台灣為主,對人民有利」原則。惟雖然馬總統的演說內容,頗有強化「台灣」的用意,但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卻批評其演說衹是空話的集合體。此使人聯想類似李登輝前總統執政後期強調「中華民國」,但許多民眾仍認為他是「台獨」的情形。

     近二十年來,在國內外錯綜複雜的政經環境下,我國的執政者必須在「中華民國」與「台灣」操作蹺蹺板的遊戲,否則,就不能滿足國內外的需要。以馬總統的「三不」政策為例,「不統」主要係對台灣的人民交代,表示他執政會以維護台灣的利益優先;「不獨」主要係對中國政府交代,表示台灣不會走向法理的獨立;「不武」主要係對台灣內部與美日諸國交代,表示台灣不會與中國玉石俱焚,更不會成為區域的麻煩製造者。惟所謂「三不」政策本質上相互衝突,必須費力地協調三者的矛盾,方能加以控管。

     為達到「不統」的目標,需要落實台灣的主體性。首先它必須尊重台灣的歷史發展與集體記憶。自被日本統治五十年起,台灣的歷史發展與中國不同,她沒有經過辛亥革命、北伐、抗戰與國共內戰,反而是歷經日本帝國的殖民地、國民政府的長期戒嚴、白色恐怖、退出聯合國與黨外運動過程,國民性格與文化早與生活在中國的人民不同。台灣人希望擺脫亞細亞孤兒的命運,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來,能夠在國際上站有一席地位,此與依附中國而發展不同。

     台灣是個移民社會,最需要包容與整合,但過去國民黨執政在政治、文化與語言上歧視本省人;民進黨過去執政八年,反過來排斥中國與不夠認同本土的外省同胞。現在國民黨又重新執政,復以外省精英為主,是否真正尊重到多數本省同胞的政治地位與歷史記憶,將成為台灣邁入成熟民主階段的關鍵,但迄今為止,馬政府的作法似乎反其道而行。

     為達到「不獨」的目標,必須瞭解中國,至少不與中國政府灌輸人民的中國民族主義對撞。近十年來,中國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,也是世界工廠與市場,在國際外交上,協助美國處理北韓核武問題,又對東協諸國大量經援與投資,在亞洲成為強權,已自成局面,許多國外學者不瞭解中國為何對台灣獨立仍無法容忍。

     然誠如前美國副助理國務卿謝淑麗在其所著《脆弱的強權》所言,中國政府統治的合法性建立在經濟發展與民族主義上,任何領導人不敢容忍台獨,否則勢必下台。此種氛圍下,台灣不公開宣布獨立,係避免遭受中國武力犯台的途徑。但台灣未來的國家發展未必需要放棄自己的主體性,不應在台灣內部對中國政策形成較為成熟的共識前,即以一黨的主張取代全國人民的意志。

     所謂「不武」目標,雖是台灣不分朝野的基本主張,但它的實踐卻須台灣擁有足夠嚇阻防衛武力。不然,建立在敵對中國善意的和平,將非常虛幻。捍衛台灣也可告知美日諸國及區域鄰國,台灣仍扮演著區域平衡守護者,而非棄械者。馬政府本身也須表現出「心防」台灣的決心,否則在「外交休兵」的政策下,中華民國只被鎖在台灣,走不出國門,中台關係變成「國共內戰的延長」,可能將使台灣在木馬臨城下痛遭閃失。

     馬政府「不統、不獨、不武」的兩岸政策目標在於維持現狀,以尋求發展;但它實踐的過程卻是「要獨、要統、要武」,兩者看似矛盾,卻是守護台灣的不二法門,重點在於執政者如何在三者中間作好蹺蹺板的平衡。

     馬總統在會慶大會中刻意強調「台灣」,可能係為十月底海峽會長陳雲林來台清除障礙,也有平衡其予人親中傾統的印象。然而,馬總統是否須要接見陳雲林,又自稱馬先生,甚至在台北賓館見面,在在必須斟酌。畢竟兩岸解凍並非一步登天,過於積極,或對中國抱持過多的期待,皆非所宜,身為中華民國台灣的總統能不謹慎?

     (作者為執業律師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am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