幾年前李登輝總統果然宣布競選連任,當時國民黨召開臨時中常會後,從電視畫面上可以看到李主席步出中央黨部大樓,接受群眾鑼鼓、舞獅和北部原住民代表的歡呼,其中還包括他欣然接收民眾送給他「蘿蔔」作為「好彩頭」的象徵。看了這個鏡頭,不禁為這諧音的迷信嘆了一口氣。
蘿蔔能代表好彩頭,原因是台語蘿蔔叫「菜頭」,而菜頭與「彩頭」諧音,於是蘿蔔成為吉祥物。玩諧音的把戲,旣可以用來取媚當道,又好像有點樂趣。但諧音就像刀刃的兩面,能夠討喜,何嘗不能討厭?問題是一旦相信這玩意兒,一股妖妄、無知之氣即冉冉上升,時代即倒退了好幾百年。
與羅蔔堪可比擬的是鳳梨,其台語的發音接近「旺來」,故金鳳梨成為希望好運連連者的流行寵物。相信蘿蔔及鳳梨有神奇效果的人,大概也會特別介意人家送鐘給他,因為送鐘即「送終」也。這不是開玩笑,確有其事。例如有一年,郵務公會一百五十多人,前往消費者文教基金會,抗議消基會反對國內郵資調高百分之六十六的一連串動作,郵務公會還以一只保麗龍製作的鐘送給消基會,意即「送鐘」以洩恨。但是被消基會拒絕了。送鐘的現象當然不只一例,在這之前,某高等知識分子因誹謗私人被判入獄,他故意搞「司法死了!」的活動,就拿鐘去送法院。
搞邪惡的諧音遊戲最登峰造極的,可能是中國大陸。例如前中共國家主席劉少奇被毛澤東批鬥時,丈夫落難,妻子受株連。他的太太王光美也在鬥爭會中,被紅衛兵逼迫穿上一件衩一直開到臀部的古怪旗袍,並在脖子上掛了由許多乒乓球串起來的「項鍊」。她的一項罪名居然是,她的名字有美國的「美」字,她的哥哥王光英的名字中有英國的「英」字,所以顯然她是美國特務。實際上,光美這個名字的含意是「光榮之家的美麗姑娘」,而光英的意思是「光榮之家的英傑」,都是非常典雅的名字。對王家來說,這些名字還有另一層特殊意義:王光美的父親曾任中國的外貿部長,王光英出生時他在英國,而王光美出生時他在美國。這樣,這些名字才有了這一層微妙的含意。由此可知,當人們對諧音認同,並異常「認真」的對待時,竟然可以捲起這樣殘忍的歪風,惹起的禍害可以荒謬到這種程度。
荒謬的例子可多呢。唐朝有個官太太姓伍,丈夫是山南縣令朱某,一次縣大爺宴客,縣令夫人問贊府夫人何姓,答曰:「姓陸。」又問主簿夫人何姓,答曰:「姓戚。」縣令夫人聽了勃然回房,諸客夫人不知所措,欲回。縣令入內問其故,夫人說:「贊府夫人姓陸,主簿夫人姓戚,因我姓伍,所以戲弄我,虧得我不問其餘人,不然,必是姓八姓九。」對相信諧音的人來說,這種脾氣難道不該發?
古代還有另一個「不會及第」的妙事。從前,有個公子進京應考,書僮挑著行李相隨趕路。一日行至半路,忽然狂風襲來,將公子的帽子吹落,書僮情急大叫:「相公,你的帽子落地了。」「落地」和「落第」音同,公子聽了非常不快,便吩咐書僮以後不許說落地(第),應當說及地(第)。書僮允諾,替公子戴好帽子,並用帶子拴牢,高興地說:「如今就算你飛上天,也不會及地(第)了。」公子讀聖賢書去應考,原來這樣讀法!
近代的袁世凱也流傳下來一個將「元宵」當「袁消」的可笑故事。一九一三年春節後,就任臨時大總統的袁世凱,偶爾見到街頭有稱「元宵」的招牌,心裡老不高興。「元宵」的諧音不就是「袁消」嗎,我袁世凱怎能消滅!於是通令將「元宵」改名「湯圓」。又將「元宵節」改名稱「上元節」。人們對他的此舉及其稱帝極為不滿,後來有首流傳的民謠諷刺道:「袁總統,立洪憲,正月十五稱上元;大總統,真聖賢,元宵改湯圓。」元宵改名並沒有改變袁世凱垮台的命運。袁死後,大部分地區又恢復了原來的名稱。看來喜歡把諧音當真的人似乎特別容易「不高興」,前有伍妹子,後有袁大頭。至於今天喜歡吃「湯圓」的人,並且認為「元宵」與「湯圓」有別,他們可能不知道這是被死鬼袁世凱所愚弄。
在懷冰寫的〈徐蚌會戰〉裡,可以發現將軍打仗竟然忌諱地名,不過這一次不是改名,而是自己要避開。作者說:邱清泉的部隊駐在河南一個叫「商丘」的地方,他認為「商丘」就是「傷邱」,所以堅決要求上司將他的部隊調到別的地方。什麼時代了,不顧戰場的實際需要而佈陣,寧願相信諧音的巧合,人不在商邱就不會打敗仗嗎?
某知名作家的母親叫她孫女「要種杏,別種桃」,因為杏是「幸」,桃是「逃」。文章是這樣:吃完飯,一家人在餐桌上吃水果。五歲小女兒的水果,照例是由她奶奶料理的。將近九十歲了,老人家的手還是挺穩,削完了蘋果又切桃子。「我要核桃!」小孫女喊著:「我要去種。」「種桃子幹什麼?」老奶奶停下刀,叮囑著小孫女:「要種杏,別種桃!」一桌人都怔了。「『桃』就是『逃』!我逃一輩子了,先逃老益軍(軍閥),再逃小日本,又逃老共,還逃不夠嗎?」老奶奶喃喃地說:「所以要種就種杏,幸幸福福過幾年太平日子。」我讀了以後恍如身在中世紀。
一位校長認為鐵鏟與產子有關,這不是天方夜譚,是真有其事。報載彰化縣溪湖國中校長把興建體育館動土儀式使用的三把鏟子,分贈校內三對結婚仍無子女的老師,祝他們早日得子,他們欣然接受。這位校長表示,送鏟子象徵祝人早日「產子」之意,尤其是贈送建築物動土儀式中使用的鏟子,更為靈驗。體育館最近已完工,三對獲贈鏟子的夫婦中已有兩對各添一個寶寶。好個「贈送建築物動土儀式中使用的鏟子,更為靈驗」!有這種校長,配上相信這種鬼話的老師,教出來的學生想不迷信,恐怕是戛戛乎其難哉。
官迷、財迷的花樣繁多,甚至連棺材都可當道具,當然這個棺材不是普通的棺材。在台北往宜蘭的一條山路旁,可以看到一個石棺材,這是渾然天成的大自然傑作。有好事者冠以「石棺大帝」,並頒贈「神位」。每年九月初六是石棺大帝的壽誕,在甲戌年癸酉月登基,石棺大帝沒有傲人的本事,只能庇佑凡人升「官」與發「財」。這具石棺材是塊長約八尺長的烏石山岩,山岩紋理巧妙形成明顯的棺蓋、棺座,像極了中國傳統的木棺材。因為棺材與官財諧音,有人膜拜後相當靈驗,口耳相傳下,逐漸有人專程前往造訪石棺。棺材變成「官財」,石頭還有壽誕,並且知道日期,我不知還有什麼比這更邪門的了。
為了壓制女人,鴨的諧音正好可以派上用場。日據時代台灣難得的女作家楊千鶴在《人生的三稜鏡》中如此回憶:結婚當天,抵達夫家之後,隨即被引到樓上日式客廳裡,二人正襟而坐(日本式的跪坐),不久新郎被叫走,留下我一人獨自「正坐」。隔了一段時間,「牽新娘」的堂伯母上來。她說:「喝茶吧。」同時就突然把茶杯湊到我嘴邊,強行倒入我口中那杯味道怪異、顯然不是茶的東西。事出意外,喝了幾口,但因避開而溢出,可憐那一身為這一天費心準備的純白新娘裝,就這樣沾上了一片洗不掉的褐色污漬。婚後十二天「回娘家」時,我說出了此事,萬事通的阿姑(家父之妹)說:「那一定是用來壓制新娘的符咒,以鴨(與「壓」同音)頭燉爛的湯吧。」一般家庭都是為了象徵夫妻甜蜜和好而供出甜茶;在他家,竟一開頭就叫人喝下那種東西,有如此狠心腸的婆婆。讀了這段當年女性的辛酸故事,新時代的女性對諧音的招式是否感到怕怕的,是否還要繼續相信。
中國的同音字極多,單是「一」就有一百多個同音字,因此想找出諧音的事物來相配簡直易如反掌。但如果認為音有某種魔力,可以影響另一件不相干的事,就走火入魔了。相信諧音,固然可以將它當作恭賀喜慶,將人推向天庭般的樂趣,但諧音也可以變成做惡,將人打入地獄般的痛苦。有一句話「成也蕭何,敗也蕭何」,其實,說「成也諧音,敗也諧音」更符合這個時代的風氣。我誠懇的呼籲:何不放諧音一馬?
――黃哲真(本文原載於聯合晚報1996年3月28日)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