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乘與小乘的主要區別在於:

1.大乘佛教說自己的宗旨是自度度他,是兼度,而小乘只是自度。他們說大乘的宗旨才是佛陀的初衷,批評小乘主張太侷限,歪曲了佛的教導。

2.小乘以修阿羅漢果為目標,大乘則以修佛果為最高目的,並提出修菩薩行作為第一步目標。菩薩是梵文菩提薩埵的簡稱,菩提意為覺、智,薩埵意為眾生,菩提薩埵即為「覺有情」、「道眾生」、「用諸佛道成就眾生」之意。菩薩的修行稱菩薩行,其教法以達到佛果為目的,稱佛果乘。菩薩是修佛果過程中有極高成就而尚未達到佛果的人,或已能達到佛果但寧願留在人間普度眾生,把覺悟所得之果貢獻給眾生的佛。佛典上常提到的菩薩有彌勒、文殊、普賢、觀世音等。大乘高僧或居士特出者也被尊稱為菩薩,如龍樹、世親等。大乘佛教主張所有佛教教徒都應修菩薩行,成就佛果。

3.如何修菩薩行?大乘主張是「六度」、「四攝」、學習「五明」。「六度」的度,梵文是到彼岸之意。「六度」即布施、持戒、忍、精進、禪定和智慧,是講修行的各種途徑。「四攝」的攝,意為大眾團結的條件。「四攝」即布施、愛語、利行和同事(使自己生活、活動同於大眾)。這是講菩薩在眾生中活動的方法。為了利益眾生,必須廣學多問,因此要學習「五明」,即五種學問。「五明」是聲明(聲韻、語意)、工巧明、醫方明、因明(邏輯學)和內明(佛學)。這些規定比小乘的道諦的規定更廣泛,與世俗活動結合更緊密,更易為普通群眾接受。

4.小乘以佛陀為導師,但並不把他看作神。大乘則把他神化,並開始雕塑佛像,供奉禮拜。佛也多起來了,三方十世有許多佛。菩薩後來也有了偶像,成了崇拜對象。這樣做是吸收了婆羅門教的供神拜神做法。虔敬拜佛也成了修菩薩行的主要內容之一。

5.大乘有自己的經典,如《大般若波羅密多經》、《妙法蓮花經》、《大寶積經》等等,是用梵語寫的。大乘的教義也與小乘有所不同。

──《印度史》,林乘節著

 

讀後感:

      一、大乘小乘之分,是佛教爭取信眾的宣傳手法,大優於小,或以大欺小,一場文字較量下來,大乘果然大勝。懂佛法的人知道,小乘何止於自度?兩者都是自度度他。

      二、小乘反而保持較多的原始佛教,大乘離佛陀反而越來越遠。想研究佛教的本源,小乘更接近佛陀的意旨。

      三、大乘滿足了一般人傳統的宗教心理,走的是「把佛神化」與「偶像崇拜」的路,固然一時爭取到更多的印度人信佛,但也埋藏了腐化佛教的禍根。因為一切從眾,而眾人的迷信太重,大開方便之門,於是印度的民間信仰,例如性力崇拜就直入佛教。這個密教主張崇拜導師、宣傳縱欲。最後佛教走向敗壞,終至在印度消失。

      四、原始佛教是無神論,趨近於哲學思想;大乘搞崇拜,宗教味濃了。

      五、台灣的佛教界不排除密教,是為爭取信眾不擇手段,難道想走回頭路?

──黃哲真 2010/12/8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大乘 小乘 佛教
    全站熱搜

    Jam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9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