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京總統府.jpg  

台灣應「識簡用繁、正簡並行」()

        台灣一位大學講師竭力維護繁體字,竟然說:「若孔子再生看見了這樣的文字(指簡體字版的『論語』)恐怕也會從墓地爬起然後長嘆三聲。」當然他不承認所謂繁體字,堅持應稱為正體字。隔天,他歷史知識的不足即被一個教師糾正:「其實,孔子若看到正體字版的『論語』也會長嘆三聲的。」「因為孔子生於春秋時代,所以『論語』成書之年代,當時通行的文字是大篆,因此最早的版本係用大篆寫成的,當無疑問。」這位教師比大學講師高明,孔子時代確實沒有楷書,因此不管簡體字或繁體字,他老人家都看不懂。說孔子會長嘆,彷彿陣陣古風迎面撲來。可誰說孔子不會微笑以對?

        台灣島如此喜愛古風,如此排斥簡體字,李敖早分析過:「國民黨退到台灣後,照舊文化文化,但是,一種文化人類學外的怪現象卻發生了。台灣對中國文化說來,是一個『邊緣區』(Marginal Area),它本是一個強大文化邊緣上的一種文化,就是所謂『邊緣文化』(Marginal Culture)。人類學家在一八九一年使用『邊緣文化』的概念時,意義只是地理上的,但在進化論派的解釋下,它變得含有『落後文化』的意味了。在這一意味上,國民黨惡魔附體似的帶來它的『中原文化』『中心文化』,使台灣在『邊緣區』上,又套上了『避難區』(Refuge Area)。『避難區』是一個群體遭到另一強大群體壓迫而遷徙所至的地區,它帶來的文化一般是古老的,被視為『古風文化』(Relic Culture)。好笑的是,這四十年來的國民黨統治下的台灣島上文化,正是『邊緣文化』和『古風文化』的重疊文化。」

        台灣原來以經濟為傲,這幾年卻逐漸失色、奄奄一息。台灣本來以民主為榮,現在政黨輪替卻帶來貪腐不堪的政治,整個台灣島充斥被邊緣化的憂慮。如今連文字正統都不保,一則外傳「聯合國二00八年廢繁體中文」的報導,將這股焦慮感引發。有國際觀的人早知道,從一九七一年中共取得中國代表權之後,聯合國的官方文書即使用簡體字,何必等到二00八年。一犬吠影,百犬吠聲,將廢除繁體中文的捕風捉影,在台灣都會無事生波。發生這件事後,教育部表態不承認大陸的簡體字,明言學生寫簡體字會影響成績,但寫台灣本土的「俗體字」則不受影響。一位中教司長還說:「簡體字視同別字的一種」。這些現象在在顯示,台灣確實淹沒在「邊緣文化」和「古風文化」之中,在集體焦慮中還帶有相當成分的虛驕。

        簡體字與繁體字並非完全不相干的文字系統。反對簡體字的理由,有認為簡體中文是離經叛道或洪水猛獸,有自認台灣是中國文字之美的守護者,有擔心簡體字將使中國文化研究出現斷層,他們沒有說出的前提,是將兩種文字視為涇渭分明,好像兩者完全不同。實際的情況如何?大陸的教育專家統計過,「中國文字很多,簡體字只有二千二百三十八個」,「一般人讀書寫字大約需認識六千七百多個,簡體字的使用每寫一百字,平均寫到的單獨簡化字僅七個,類推簡化字廿六個,其餘六十七個還是傳統的正體字。」「康熙字典高達四萬多字,裡頭許多文字並未簡化,甚至很難簡化。」如果不用四萬字,而以二千二百三十八字比六千七百字,表象似乎可以說形成兩種不同的文字。但百分之廿六的類推簡化字大部分是邊旁部首的簡化字,幾乎一看即會,根本不用學。真正構成問題的是那百分之七的簡體字,不過五六百個字而已。此從新加坡一九六九年公佈第一批簡體字,也只有五百零二字可知。所以,認為「如此美麗的中國文化傳承,如今逐漸被簡體字取代,讓中國文字落入可能失傳甚或滅亡的危機。」這種說法其實是自戀,也是誇大其詞,甚至是杞人憂天。

黃哲真(本文原載於世界日報金山論壇2006420)

 

台灣應「識簡用繁、正簡並行」()

        台灣有沒有簡體字?有,而且有三套。一套是官方稱為「俗體字」或「異體字」,民間則直稱簡體字。幾乎每個在課堂上抄過筆記的學生都寫過,「台」不會寫成「臺」,「体」不會寫成「體」,「刘」不會寫成「劉」,為了速度,不必跟自己過不去。這些字的來源,可能是民國初年頒布的第一波簡體字,可能約定俗成,也可能自創,我估計大約有一百多字,這一百多字有許多跟大陸簡體字完全一樣。另一套是日文的簡體字,由於台灣受過日本統治,日本簡體字自然流入台灣。最重要的一套是大陸簡體字,隨著兩岸交流,大家已經見怪不怪了。如果實事求是,應該承認簡體字在台灣早已落地生根,簡體字並非大陸的專利。

        台灣欲做到「識簡用繁、正簡並行」,輕而易舉。學簡體字困難嗎?我個人不到三天即可順利的閱讀大陸書籍。專家說由繁入簡易,由簡入繁難,一般「在短短二週內讀懂簡體字」不是問題。學習簡體字,若撇開情緒,是:要不要花兩個星期,熟悉那五六百個簡體字。以台灣繁體字的基礎,加上已經有一百多簡體字的經驗,想學會簡體字,簡直「桌上拿橘」一般容易。學會簡體字即可與十多億人接軌。台灣想要國際化,不能繞過隔壁的大陸,既然簡體字在世界已成為主流文字,台灣不得不要面對,這是現實問題。所以,新加坡採用的「識正用簡、正簡並行」策略,值得台灣思考。台灣至少可以「識簡用繁」,即先學會簡體字,以後再「正簡並行」。我個人學會簡體字後,許多心儀的名著,例如哥白尼的「天體運行論」、歐幾里得的「幾何原本」、金岳霖的「知識論」等書都可閱讀,何樂而不為?

        一樣用古漢字,與其花精力自創文字,不如學會簡體字。台灣近幾年去中國化弄鄉土語言教材,這些教材不但使用了許多古漢字、通用拼音、羅馬拼音、TLPA拼音,書寫文字可說五花八門。不要說學生、家長看不懂,鄉土語言老師無所適從,連教育部長在立法院也被考倒。簡體字也使用了許多古漢字,為的是代替太多筆劃的字,化繁為簡,方便書寫,有助於掃盲;而台語的古漢字比簡體字古奧多了,是為了台語文字化而硬搞,即使專家也不同調,弄得大部分人不懂。胡適當年提倡白話文的理由,其中之一是,不要使用已死了的古文字,台灣卻將已死的文字從墳墓中挖出,製造了一大堆台語文字盲,簡直大開時代的倒車。

        面對電腦時代,兩岸該往名稱的融合與電腦編碼的統一前進。簡體字和繁體字的接軌,必然產生對同一事物的不同描述問題,例如大陸的「導彈」,台灣可能聯想為「搗蛋」,大陸以導彈威嚇台灣當然是搗蛋,台灣則稱為「飛彈」。又如大陸稱「地道」表真實的,台灣人以為是地下道,在台灣稱為「道地」。大陸的「男一號」,台灣可能猜男同性戀的0號與一號,其實是台灣的「男主角」。大陸稱「宇航員」,台灣叫「太空人」,例子多到不勝數。這是學會簡體字後的問題了,有賴兩岸好好溝通。在使用電腦的時代,書寫的簡或繁已經不是問題了,同樣是打字或用語音輸入,簡體字不見得佔優勢,反而繁體字較好辨識。不管將來如何發展,至少簡體字跟繁體字的編碼要設法統一,兩岸要多解決問題,不是儘吵來吵去置人民的需要於不顧。

        台灣目前不只在經濟上、政治上陷入困局,現在連文化都畫地自限,為了維持小朝廷的格局,區區簡體字都抗拒,渾不知自絕於大陸之外,台灣等於失根,也自絕於國際潮流。台灣人到底怎麼啦?虛驕的古風文化無助於被邊緣化的命運,有識之士難道不應突圍?

――黃哲真(本文原載於世界日報金山論壇2006421)

arrow
arrow

    Jam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