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謂彼得定理,乃:「每個有能力的人,最後都會被擢升到他能力無法勝任的位子。」這幾年來我一直在想這個問題,為何永遠第一名的阿扁會落到今天這種地步?

        阿扁當立委時虎虎生風,敢向郝柏村丟文件,敢揭國防部弊案,在一黨獨裁下這樣做大快人心。

        等他當上台北市長,仍然有朝氣,雖然慢慢傳出貪腐的消息,最後他「被擢升到他能力無法勝任的位子」――總統,就一無是處了。

        他治國無能,所謂拼經濟,是拼他家的經濟,而不是台灣的經濟。

        還有哪些人符合彼得定理?我看馬英九也符合。

        馬當法務部長時同樣是虎虎生風,當上台北市長就不怎樣了,只是才幹平平。幹上國民黨主席,民眾看到的是一個軟弱的黨主席,只會口口聲聲喊改革,卻做不出什麼改革的成果,國民黨給人的印象依然是無能與擺爛。連眾所詬病的黨產包袱都丟不掉,馬的判斷力和行政能力,可想而知。

        如果讓他當上總統,我想還是口號治國,他本人可能較清廉,但人民不久會發現他的「能力無法勝任」。

        儘管如此,台灣檯面上的政客一個比一個爛,人民無從選擇,只好挑一個臉蛋較好的,至少看起來順眼,這叫兩壞相權取其輕。至於馬本人會怎麼想?他絕對不會承認「被擢升到他能力無法勝任的位子」。他會以為天縱英明。

――黃哲真 2007125

 

觀念平台:金融彼得定理
沈雲驄  中國時報 2007.12.05 

     「每個有能力的人,最後都會被擢升到他能力無法勝任的位子。」在職場上,我們常用這條「彼得定理」,來解釋為什麼會出現失敗的領導者。這條定理,最近似乎也適用在金融市場上。

     這陣子,在金融市場上栽得最慘的,不是別人,正是那些平常號稱最懂得投資,最能在市場上呼風喚雨的金融巨人。從花旗集團、JP摩根、美國銀行、美林證券到UBS,這些業者,都是金融世界的金字招牌,家家的門面都金碧輝煌,一副很會賺錢的樣子。有錢人花大錢請他們幫忙管理財富,小散戶到處打聽他們買進什麼賣出什麼。

     但是,幾個月來,這些照說很會賺錢的業者,所公佈的財報卻一份比一份難看,股價也灰頭土臉。從六月以來,花旗集團的股價一路從每股五十幾美元,摔到現在的三十美元附近,短短六個月,跌幅正在逼近四成;今年以來,美林的股價也從每股近九十美元,跌到現在的五十美元附近,同樣蒸發了三成以上。如果加上其他業者,整個美國金融業這段時間來的總市值,就縮水了約兩千三百億,相當於新台幣八兆,夠台灣人四年不必繳稅、中央政府還能照常運作。

     更離譜的是,這段時間來,對於自己究竟賠了多少,這些照說對數字很在行的業者,卻不約而同的語焉不詳起來。拿各種結構型產品的虧損金額來說,根據目前為止所公佈的數據,花旗集團雖然承認,損失已經高達九十八億美元,但卻也表示這數字不能說準,搞不好,還可能多賠三十億美元。

     美林的情況也類似。在先前公布第三季財報中,美林原本只認列了四十五億美元損失,三周之後,才把虧損金額大幅修正到七十九億美元。不過分析師預估,美林還是沒把狀況講清楚,接下來這一季,可能還會多認列十億美元以上的虧損。至於UBS,現在已經公佈的虧損高達四十四億美元,但實際的金額很可能高得多,因為目前該銀行手上的爛攤子,還有高達近四百億美元。

     為什麼會這樣?這些金融業者不是很厲害嗎?不是對於投資市場的未來,說的頭頭是道嗎?不是一再宣稱自己善於運用各種新的金融工具,能在降低風險的同時提高報酬嗎?明明擁有這麼專業的團隊,明明有這麼強大的電腦系統,為什麼會讓自己在次級房貸相關的「投資」上,賠這麼多錢?更重要的是:投資者該怎麼辦?

     首先,停止膜拜這些金融業者。他們確實比一般人理解市場,有時候也能提供很好的建議,但並非無所不能。數學大師曼德伯(Benoit Mandelbrot)檢視了現有的金融理論與模型後就發現,金融市場的風險其實遠遠超乎人們的想像,也根本不是業者們所說的那麼容易駕馭。業者們在金字招牌背後所犯的錯,遠比你想像中多。其次,散戶也好,金融巨人也好,都應重新學習認識風險。有風險大師之稱的布克史塔伯(Richard Bookstaber)就指出,這幾年來的金融創新,雖然讓金融工具更靈活,卻也讓金融市場更加複雜,更加難以掌握。降低風險最好的方法,布克史塔伯說,不是隨著各種新工具起舞,而是反過來,簡化自己的投資方法。「有新金融工具可用,不等於你就一定得用,」他說。

     「風險是我們自己製造出來的惡魔」照布克史塔伯看來,頂尖的金融業者這次之所以受到如此巨大的重創,就是因為在金融創新的路上走過了頭,過度運用了各種創新的金融工具,最後自食惡果。看來,彼得定理,還真有幾分道理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彼得 定理
    全站熱搜

    Jam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