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逵的文學生涯.jpg  

在六十幾年前的社會,男子尚且文盲比比皆是,而以一女子能擠身於杏林,殆猶似天之嬌子,但生來的反抗意識使她不甘心供日政府驅策,傳播奴化思想,任教後於一九二七年毅然辭職,到鳳山街參加新成立的鳳山農民組合的運動。

――《楊逵的文學生涯》〈楊逵與高雄〉

 

讀後感:

       葉陶是楊逵的牽手,這是她辭掉老師工作的原因,即「不甘心供日政府驅策,傳播奴化思想」。代表那個時代有良心、有血性的新台灣女性的作為。

       想起第二次大戰後幾十年,日本老師在台灣學生的簇擁下,得意洋洋的回來接受大批的禮物,他們不檢討自己當年是「傳播奴化思想」的執行人身分,而自以為愛學生,比起葉陶這些日本老師應該羞愧。

        楊逵出生於台南新化,在他就讀小學(當時稱公學校)的期間,台灣發生了西來庵抗日事件,領導人余清芳等逃到噍吧哖(今台南玉井)與日本人交戰,日本人出動大軍前往圍剿,往玉井途中必經過新化,楊逵在家中,躲在門板後面,透過細縫,親眼目睹了日軍爲鎮壓革命運動的炮車,從家門前隆隆經過。從此,埋下反抗日本的心態。

        他在1934年以〈送報伕〉(日文原名〈新聞配達夫〉)入選東京「文學評論」第二獎(第一獎從缺),是台灣作家進入日本中央文壇的第一人(後有龍瑛宗)。

        1949年他撰寫一篇一千字不到的《和平宣言》登載於上海的《大公報》上,觸怒了當時的省主席陳誠,被判了12年的牢獄,送至綠島服刑。

        1961年楊逵從綠島獲釋回台,為謀生計,向華南銀行借貸五萬元,於台中郊區購買荒地,帶領家人開墾、創建了「東海花園」。

         這位台灣的良心,選擇務農為生,一輩子靠園藝謀生活。日本時代如此國民政府時代也如此葉石濤評論說「在日據時代的台灣,楊逵是為數不多的精英知識份子之一,他要謀一份足夠溫飽的工作似乎並不困難。然而他並不想依靠日本人的施捨而過活。他擺脫了一切與殖民地統治有關,跟特殊權力不得不發生關係的行業,寧願發揮『首陽』精神不食異民族的祿,這充分表示他是徹底地把思想與生活結合,且付之實踐的鞠躬盡瘁而後已的力行者。這給他帶來一輩子不為任何人際關係所羈絆,為正義和真實敢於發言的超然立場。」(〈楊逵的文學生涯〉)

        楊逵能這樣做,若非他的太太,另一位台灣良知的葉陶願去當「賣花婆」,能如此嗎?她「一生中有十一次的坐牢記錄,雖然比起楊逵還少了兩次。」

        葉陶年輕時「不甘心供日政府驅策,傳播奴化思想」,辭掉老師的工作,投入爭取農民權益的農民組合運動。統治者運用各種力量壓倒反抗者之後,她為了支持丈夫的「首陽」精神,放下知識分子的書巾氣,寧願縫製衣服、種花、賣花、養雞等,卑微的生活著,她其實是睥睨統治者。她睥睨的統治者,包括不以平等待我台灣人的日本殖民政府,及多行不義實行白色恐怖多年的國民政府,葉陶這種大無畏的精神,不是台灣新女性的典範嗎?

――黃哲真  2010/9/27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楊逵 賣花 睥睨
    全站熱搜

    Jam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2) 人氣()